
心理咨询服务是心理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,通过心理疏导、心理咨询、心理治疗等方法,维护社会成员心理健康,提高社会成员心理素质,预防和矫治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
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过程。它属于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的范畴,具有很强的专业性、技术性和指向性。
“心理咨询服务是心理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”,这就说明了心理咨询服务的基础理论是心理学,其中与普通心理学、社会心理学、管理心理学、心理咨询与治疗关系最为密切。
军队文职心理岗面试网课
| 第一讲心理咨询服务基础理论 |
| 一、普通心理学 |
| (一)心理过程 |
| (二)个性心理 |
| 二、社会心理学 |
| (一)社会化 |
| (二)社会角色 |
| (三)自我意识 |
| (四)社会动机 |
| (五)社会认知 |
| (六)社会态度 |
| (七)人际关系 |
| (八)人际沟通 |
| (九)社会行为 |
| (十)社会影响 |
| (十一)群体心理 |
| 三、管理心理学 |
| (一)领导心理 |
| (二)激励心理 |
| 四、心理咨询与治疗 |
| (一)心理咨询 |
| (二)心理治疗 |
| 第二讲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|
| 一、心理分析的理论 |
| (一)本能理论 |
| (二)人格理论 |
| (三)意识层次说 |
| (四)心理性发展阶段 |
| (五)焦虑和自我的防御机制 |
| 二、心理分析的方法 |
| (一)治疗步骤和技术 |
| (二)治疗的实施 |
| (三)治疗的目标 |
| 第三讲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|
| 一、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|
| (一)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|
| (二)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|
| (三)模仿学习原理 |
| 二、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和治疗过程 |
| (一)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 |
| (二)行为治疗的基本特点 |
| (三)行为治疗的基本过程 |
| 三、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 |
| (一)放松训练 |
| (二)系统脱敏疗法 |
| (三)冲击疗法 |
| (四)操作条件治疗法 |
| (五)自我控制疗法 |
| (六)模仿法 |
| 第四讲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|
| 一、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|
| 二、合理情绪疗法的特点 |
| 三、合理情绪疗法的工作程序 |
| (一)心理诊断阶段 |
| (二)领悟阶段 |
| (三)修通阶段 |
| (四)再教育阶段 |
| 四、合理情绪疗法的技术 |
| (一)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|
| (二)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|
| (三)认知性的家庭作业 |
| (四)其它方法 |
| 第五讲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|
| 一、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有关理论 |
| (一)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 |
| (二)关于人格的理论 |
| (三)关于人格自我发展的理论 |
| 二、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实质和特点 |
| (一)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实质 |
| (二)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特点 |
| 三、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目标、条件和过程 |
| (一)治疗目标 |
| (二)治疗条件 |
| (三)治疗过程 |
| 四、以人为中心的疗法的简评 |
| (一)理论贡献 |
| (二)局限性 |
| 第六讲心理咨询服务的其他常用方法与技术 |
| 一、音乐疗法 |
| (一)音乐治疗的基本理论 |
| (二)常规音乐治疗方法的归类 |
| (三)音乐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|
| (四)音乐治疗师的素质要求 |
| 二、森田疗法 |
| (一)森田疗法简介 |
| (二)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 |
| (三)森田疗法的特点 |
| (四)森田疗法的治疗形式 |
| 三、催眠疗法 |
| (一)催眠疗法基本理论 |
| (二)催眠的心理学解释 |
| (三)催眠疗法的实施 |
| 第七讲建立咨询关系 |
| 一、咨询关系的特征 |
| (一)咨询(治疗)关系是一种同盟关系 |
| (二)咨询(治疗)关系是一种隐蔽的、具有保密性的关系 |
| (三)咨询(治疗)关系是一种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关系 |
| (四)咨询(治疗)关系是一种受多重专业限制的关系 |
| (五)咨询(治疗)关系是一种以来访者具有一定强度且持续的求助动机为前 |
| 提的关系 |
| 二、影响咨询关系的主要因素 |
| (一)共情 |
| (二)积极关注 |
| (三)尊重与温暖 |
| (四)真诚 |
| 三、与咨询有关的其它影响因素 |
| (一)具体化 |
| (二)即时化 |
| (三)对峙 |
| 第八讲会谈技术 |
| 一、会谈中的基本问题 |
| (一)会谈的基本特点 |
| (二)会谈的基本形式 |
| (三)会谈的基本原则 |
| (四)影响会谈的因素 |
| 二、倾听的技巧 |
| (一)开放性提问 |
| (二)封闭性提问 |
| (三)鼓励 |
| (四)澄清 |
| (五)释义 |
| (六)情感反应 |
| (七)概述 |
| 三、影响对方的技巧 |
| (一)影响对方的主要技巧 |
| (二)倾听技巧与影响技巧的有效使用 |
| 四、非言语交流 |
| (一)非言语符号的种类及其功能 |
| (二)非言语交流与言语交流的关系 |
| (三)会谈中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 |
| (四)会谈中咨询者的非言语行为 |
| 五、观察技术 |
| (一)观察目光 |
| (二)观察面部表情 |
| (三)观察身体状态 |
| (四)观察声音特征 |
| (五)观察衣着及步态 |
| 第九讲心理服务工作概述 |
| 一、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涵义与功能 |
| (一)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涵义 |
| (二)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功能 |
| 二、心理服务工作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|
| (一)心理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 |
| (二)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|
| (三)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|
| 三、心理服务工作队伍 |
| (一)基层心理骨干队伍 |
| (二)部队心理专业队伍 |
| (三)心理专家队伍 |
| 第十讲多样化任务中的心理指导 |
| 一、什么是心理指导? |
| 二、心理指导涵盖什么内容? |
| 三、心理指导在多样化任务中的基本目标是什么? |
| 四、心理指导在多样化任务中发挥什么作用? |
| 五、心理指导在多样化任务中的作用机理是什么? |
| 六、心理指导和任务管理有什么联系? |
| 七、心理指导和任务管理有什么区别? |
| 八、心理指导和任务管理如何结合才能发挥作用? |
| 九、执行多样化任务需要什么心理品质? |
| 十、多样化任务对官兵心理素质有什么要求? |
| 第十一讲自我意识常见问题 |
| 一、自我意识的特征 |
| 二、青年官兵中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 |
| 三、自我意识常见问题 |
| (三)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困扰 |
| 四、自我意识发展困扰的原因分析 |
| 第十二讲自我意识的心理指导 |
| 一、自我意识调整和辅导的前提 |
| (一)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是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|
| 二、自我意识的认知调整 |
| (一)正确地认识自我 |
| 三、自我意识的调适与辅导 |
| (一)自我意识异常的心理调适 |
| 第十三讲不良意志品质及调适 |
| 一、惰性与拖延 |
| (一)惰性与拖延的特点 |
| (二)惰性和拖延的克服 |
| 二、盲从与怯懦 |
| (一)盲从与怯懦的特点 |
| (二)盲从和怯懦的克服 |
| 三、冲动与优柔寡断 |
| (一)冲动与优柔寡断的特点 |
| (二)冲动的克服 |
| (三)优柔寡断的克服 |
| 四、挫折及调适 |
| 第十四讲人格心理卫生 |
| 第十五讲心理应激 |
| 一、心理应激概述 |
| 二、心理应激的三个阶段 |
| (一)警戒反应阶段 |
| (二)防御抵抗阶段 |
| (三)身心疲惫阶段 |
| 三、应激性神经症 |
| (一)应激性神经衰弱 |
| (二)应激性恐惧症 |
| (三)应激性焦虑症 |
| (四)应激性强迫症 |
| (五)应激性抑郁症 |
| (六)躯体形式障碍 |
| (七)癔症 |
| 四、应激性精神病 |
| (一)精神分裂症 |
| (二)情感性精神病 |
| (三)偏执性精神病 |
| 第十六讲应激 |
| 四、战斗应激反应的主要应激源 |
| (一)对死亡的本能恐惧 |
| (二)战斗情境下压力的密度和强度 |
| (三)战斗技能、战斗品质优势因素 |
| (四)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 |
| (五)领导力和部队的凝聚力 |
| 五、应激的预防 |
| (一)平时预防 |
| (二)战时预防 |
| 第十七讲心理卫生 |
| (一)应激反应 |
| (二)神经症 |
| (三)精神病 |
| (四)其他不良心理问题 |
| 三、心理问题的处置 |
| (一)处理原则 |
| 第十八讲抢险救灾中的心理服务工作 |
| 一、抗震救灾心理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 |
| 二、抗震救灾心理服务工作的经验 |
| (四)广泛开展群众性心理自我调适和互助活动 |
| 三、心理咨询服务中的社会支持系统 |
| (一)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 |
| (二)社会支持的方式与作用 |
| (三)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途径 |
详情咨询
加微信:kys538
公共+专业岗学习课程
- 上一篇: 2025军队文职科学研究岗面试网课
- 下一篇: 2025军队文职面试网课-物资采购岗课程

发表评论